查看原文
其他

见•证 | 抓好“三大控制” 秦山二期走出一条核电国产化的路子

秦山核电 2023-06-05




说起秦山核电,有一个绕不开的人——于洪福。于洪福曾担任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被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授予中国核工业劳动模范,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浙江省劳动模范,也被秦山核电人亲切的称为秦山“于公”。


追寻于洪福的人生足迹,从辽东半岛南端的滨城大连到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参与核工业建设,再到千年古县海盐筹备创建中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现在定居海盐。

见到于洪福的那天,笔者问他,秦山“于公”这个称呼是怎么由来的。他说:“其实也是因为工作需要,那个时候杨柳村书记第一个说的,他说你造秦山一期、二期时挖山填海,别人是愚公移山修路,你是‘于公’移山造核电,这样子大家就叫开了。”

回望整个秦山核电的建设经历,于洪福用这么一句话形容秦山一期到二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为我国百万千瓦核电站奠定基础,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一条我国核电国产化发展的“秦山道路”,即“以我为主,中外合作”的核电国产自主化建设道路。

秦山二期是继秦山一期、大亚湾核电站投产后,我国“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的第一座国产化大型商用核电站,设备国产化率达55%,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

在谈到秦山二期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管理和自主运营”,于洪福特别提到了管理模式的创新“三制”,为了解决建造过程中资金困难的问题,当时的秦山核电首次提出“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

“当时最大的问题就是资金困难”,没有钱,工程建设推进不下去,于洪福急得不行,为了筹措资金,他邀请中央领导到施工现场参观,跑到中南海申请建设资金。


如何管理好工程,按照预定计划有序推进工期,把各路建设大军、各方力量组织好、协调好、管理好,决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在秦山二期建设过程中,于洪福等人通过“三制”,念好核电建设的“三大真经”,即抓好“三大控制”: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

说起这三大控制,于洪福重点提到“投资控制”。即使放眼今天,在所有核电建设项目中,秦山二期的“投资控制”也是突出的。第一次采用“多国采购”方案、第一次采用监理制、第一次采用招投标制……最终设备投资仅占总投资的百分之四十六,比通常的百分之五十低了4个点,工程造价实际结算142亿元人民币,比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的148亿节约了6个亿。工程造价1330美元/千瓦,远低于国内外同期建造核电站的造价。机组平均出力67万千瓦,高于65万千瓦的设计值。设备国产化率为55%,在55项关键设备中,有47项是国内制造的。电站总体性能达到20世纪90年代国际同类核电站的先进水平。

从1982年到2022年,于洪福在海盐待了40年。86岁的他依然身体健朗、精神矍铄。说起去年秦山核电安全发电30周年,他可爱地说道:“我们当时建设的时候就是按照最高的要求和标准,去年核能供暖也投运了。别人说核电安全是个问题,你看,我身体一直棒棒的!我们的核电也一直都好好的在安全运行,都是棒棒的!”

退休后,于洪福把家安在了海盐。他把海盐和家乡大连作比较时说道,“大连的气候很好,但是海盐也不差。海盐的空气质量非常好,和核电的建设也是分不开的。”核电作为清洁能源,对实现“双碳”目标起着重要作用。对于现在的新秦山和新秦山人,于洪福充满信心,他说,“秦山核电建设的过程,是所有核电人艰苦奋斗的过程,也是中国核电人才培养的过程。希望我们核电人的精神能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撰稿:秦韵   图片收集:曾为民、严青

责编:刘雨   审校:吕铭


RECOMMEND
推荐阅读

见·证丨秦山二期实行“三制”建设我国首个国产化大型商用核电站


精心谋划、精准发力,争做新时代核电领跑者


战“疫”最前线:我们全力以赴为大修扫平障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